close

ZCOM的中國式生存 -網上宣傳


  互動雜志,作為來自美國的互聯網和中國雜志市場相結合而產下的混血兒,在2年多的時間里就已經開始活蹦亂跳起來。

  

  再來一次

  “一朝為賊,終身為寇。”北京智通公司總裁黃明明總是喜歡用略帶自嘲的口吻來形容自己的這次選擇。而早在2000年的中國第一次互聯網高潮中,當時年僅28歲的黃明明就被卷了進來。

  當時還差一個學期就能順利從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拿到MBA學位的黃明明,揣著從美國硅谷拿到的300萬美元創業投資,回到了上海。在那里,他與李震、張春暉、邱浩等朋友共同創辦了一個B2B網站—盟達中華網(mandachina.com)。

  “由于在芝加哥大學的時候身邊做投行的人比較多,我們自己就想在網上做一個小型投行,把國外的中小型投資人和國內的中小企業聯系在一起。”黃明明如此解釋自己第一次創業的初衷。

  不幸的是,雖然市場上有這種潛在的需求,但是真正往下仔細一看,這種機會還是比較難以把握的。首先,當時我國的中小企業主上網人數非常有限;其次,類似投資、并購這樣的復雜交易過程能夠真正轉移到網上的部分也是少得可憐。

  很快和當時其他類似的網站,比如Sinobit、VC-Link等一樣,mandachina也隨著第一波互聯網的泡沫散盡而永遠地停在了岸邊,不久之后就被蒸發得無影無蹤。

  “寫商業計劃、和投資人打交道、融資,把一個公司從無到有搭建起來,這個過程在學校里面是永遠無法學到的。”在黃明明的印象中,經歷本身要比結果更有意義。 “當自己出去做過企業后,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跟這(創業)相比了。”黃明明笑稱第一次創業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后遺癥,“從那個時候起,我的心已經‘野’了。”

  不過,黃明明并沒有回避促使他再次選擇“自己做”的另一個事實:大多數在美國企業工作的亞洲人在職位升遷上的道路上可能都會有一個天花板。“當你做到一定位置的時候,質疑的氛圍就會回蕩在自己的身邊,我們必須花很多的時間證明自己。”

  2001年,重返芝加哥大學并“順利”畢業后,黃明明來到了美國的硅谷,希望能夠從那里的高科技公司里面獲取一些實在的經驗。“但是到2004年的時候,很多想體驗的東西已經體驗到了。”

  于是在經歷過了HP、Siebel System、PeopleSoft等公司的渠道經理、亞太區市場總監職位之后,2004年,黃明明很自然地又回到了中國。

  

  ZCOM的 “雜牌軍”

  由于傳統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中國經濟存在著一種獨特的非對稱性:消費者市場的市場化程度要遠遠高于企業相關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因此即使是像微軟、仁科這樣的世界巨頭進來時也會遭遇到“中國難題”。

  同時,黃明明發現中國的主流網站和五六年前相比,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打開新浪的首頁,除了廣告多了些,增加了一點點視頻外,大多數仍然是以靜止的文本文件為主。”但是網民尤其處在社會基層的網民需求卻在迅速轉移,娛樂性內容替代收發郵件,看文字新聞成為網民的一大需求。

  一邊是巨大的需求,一邊是供給的真空,“能說會道”的電子雜志成了滿足廣大網民需求的一個最佳切入點。“一方面網民可以像以前翻閱雜志一樣來找內容,另一方面,電子雜志采用Flash形式,包含大量的和多媒體有關的影音、視頻、音頻方面的內容,同時,讀者可以把它下載到硬盤上,在離線的時候也可以看到。” 2004年底,黃明明碰巧遇到了ZCOM最初的團隊。“當時看到他們正在做的東西,我太興奮了。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既跟媒體相關,又是在互聯網上的東西。沒想到有人跟我想的一樣,并且已經把這個東西做出來了。”

  目前擁有1800萬注冊用戶的ZCOM, 在去年整個團隊不過十幾個人,看上去更像是一個興趣小組,大家憑著對電子雜志的興趣和愛好,進行一些技術層面的探討和研發。

  隨著黃明明的加入,ZCOM的創業團隊變得更像一個“雜牌軍”。“這個團隊中,可能有人大學都沒有上過。”在黃明明看來,出身并不重要。一個好的創業團隊,需要成員技能和經歷等各方面的互補。一方面要有人了解國內的市場,了解國內用戶的需求,開發出相應的產品;另一方面,需要有人比較熟悉資本市場以獲取企業發展所需的資本。

  與涇渭分明的第一代互聯網創業團隊相比,資本市場也經歷了對海龜背景和概念的關注到第二代互聯網創業注重實用性的轉變。

  

  配對

  “找投資人就跟找對象一樣,大家一眼看中有沒有感覺很重要。”在今年5月正式注冊成立北京智通無限科技有限公司前,黃明明就已經開始拿著商業計劃書尋找意向中的投資人了。當時ZCOM的注冊用戶已經上千萬,每天有十幾本新雜志或者新一期的雜志問世,累積的發行量超過了2千萬冊。

  此時黃明明覺得既然把“產品做好了”,也是時候該融資了。不過ZCOM的這輪融資看上去卻似“得來全不費功夫”:總共也就接觸了3~4家VC,ZCOM與凱雷的接觸更是富有戲劇性。

  “本來只是朋友之間的一次閑聊。”當時剛剛擔任凱雷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的肖楓問黃明明“最近在做什么?”,黃回答,“電子雜志。” 肖楓馬上就來了興趣。

  事實上,肖楓的這種興趣與凱雷在中國的投資策略一脈相承。2004年年初,祖文萃出任凱雷亞洲創業投資團隊負責人不久,就把目光瞄準了半導體設計、媒體、高科技制造和通訊行業等中國最具有機會的行業。其中,“新媒體更是屬于重中之重。”

  選定了行業之后,對凱雷來講,最看重的是兩方面:一個是行業的領導者,另一個就是團隊。ZCOM以自己的用戶數和發行量證明了自己在互動雜志市場的領導者地位,同時,極具互補性的 “雜牌軍”也贏得了凱雷的青睞。

  “這輪融資只花了3個月,1000萬美元投資就敲定了。”黃明明透露,雖然另外兩家公司也都有投資意向,他們最終選定凱雷的原因在于,“在創業投資領域,這個1000萬元和那個1000萬元并不完全等值。”雖然凱雷現在中國的投資業績并不是很突出,但是ZCOM看重的是凱雷的品牌以及背后的資源網絡等。“大家都比較低調,專注于做事情,溝通起來比較容易。這是非常重要的。”黃明明補充道。

  事實也證明,凱雷的品牌效應,的確為ZCOM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拿到凱雷的融資后,一些硅谷的頂級VC也開始與ZCOM和凱雷接觸,希望在下一輪融資里進來。

  

  個人網站的商業力量

  中國很多富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網站,都是一些個人網站。例如網上導航類的Hao123和265、電影音樂下載類的、軟件下載類和文學類的網站等等。網民所需要的娛樂內容,幾乎有60%是來自這些個人網站。

   CNNIC今年2月份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網站約為66.89萬個。調查報告同時顯示,55.7%的個人網站是出于創建人的興趣建立的,很多電子雜志的制作人亦是如此。

  “這是中國互聯網發展挺奇特的地方。也正是這樣的特性,注定了這些個人網站從成立那天起,考慮的就是自己的服務有沒有人用。”黃明明解釋說,自2004年年初誕生后,直到今年五月份正式注冊成立公司之前,ZCOM的存在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家個人網站。

  正是因為看到了個人網站在中國的巨大力量,作為一個電子雜志平臺,ZCOM也在極力發揮個人網站的能量來擴充自己的內容。

  這些憑著自己的興趣制作電子雜志的個人網站,期望獲得的只是自己的作品被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傳看所帶來的成就感。ZCOM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ZCOM比個人興趣更進一步的是其試圖在這些個人網站中加入商業元素。

  “讓每一個小的工作室或者雜志制作人可以在ZCOM的平臺上賺到錢,是ZCOM鼓勵原創內容的一個方法。”據黃明明介紹,當一本雜志的下載量超過40萬或50萬時,ZCOM將負責聯系投放廣告,并且與內容提供者進行利益分成。

  除了個人網站的原創內容,ZCOM的另一個內容渠道來自于和傳統媒體的合作。與傳統媒體相比,電子雜志在傳播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優勢。首先,傳統雜志的最大成本紙張和印刷,對于電子雜志來說幾乎為零;其次,傳統平面媒體的覆蓋面是有限的,大多數期刊的發行沒有能力達到二級市場以及很多邊遠城市和農村,一本平面雜志如果發行量達到10萬份左右就相當不錯了。在13億人口的中國,期刊發行量超過100萬份的寥寥無幾。在ZCOM平臺上,有的單本雜志下載量甚至超過了100萬本,影響力更是到達了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ZCOM通過用戶管理后臺及時對讀者做目標分析和閱讀分析,并得到實時更新的信息反饋,可以統計出哪些欄目是受歡迎的,這些無疑都為內容制作提供了好的參考。

  相對而言,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內容的采集和制作。“由傳統雜志提供內容,ZCOM進行二次加工,兩者的整合已經成為我們下一步的業務發展方向。”黃明明說。據悉,目前ZCOM已經開始和幾家傳統媒體合作,并且會把越來越提供了注意力投入到這方面來。

  在推廣上面,ZCOM采用了多渠道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和龐大的個人網站之間的聯盟和下載軟件的捆綁方式進行推廣;另一方面ZCOM也在和一些大的網站合作,比如在百度、Donews上投放廣告等等。

  由于大多數電子雜志還處在免費階段,作為一個電子雜志平臺,廣告依然是ZCOM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其中,要牽涉到與內容提供商的分成問題。“如果內容提供商有很強大的制作團隊,并且自己來代理廣告,在廣告收益上,內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會高一些;對一些靠發行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媒體,由于ZCOM有互聯網上的銷售力量,分成比例自然就會高一些。”黃明明表示。

  同時,ZCOM也在嘗試著在原創內容上尋找新的盈利點。“比如說一些網民拍攝的比較有趣的照片,我們可以幫他們做成一個專集。當然初期這個費用會比較低。”

  

  將互動進行到底!

  “所謂的WEB2.0就是用戶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而且是內容的提供者。”黃明明對“超女”的互動模式印象頗深。

  目前,ZCOM已經把互動確定為下一步的重點發展方向,并且開始了嘗試。在和一些傳統財經類雜志的合作中,電子雜志上已經加入了“我要評論”的窗口,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可以很輕松方便地發表自己對所報道的財經事件的看法。同時,在這個專區,主編也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讀者的評論。通過提供主編的QQ、MSN甚至Skype號碼,讀者也可以與主編在線交流對文章內容的看法。黃明明表示,根據讀者的評論,還會在傳統媒體自己的網站上生成一塊論壇的專區,這樣,所有看到這篇內容的讀者都可以進行討論。

  “這樣ZCOM等于是在讀者與主編,讀者與讀者之間構筑起了一個真正互動的雜志平臺。”黃明明說。

  “超女”所帶來的另一個突破:在中國第一次把電視、互聯網和無線網整合在了一起。這也是ZCOM希望下一步能夠有所突破的點。目前,ZCOM所推出的拍客部落,就是為此做出的一個最初的嘗試。

  事實上,電子互動雜志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經過兩年的嘗試和探索后,已經越來越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一些電子雜志平臺,例如Xplus、Poco,以及電子雜志發行商北京陽光導航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先后都拿到了數量不等的創業投資,并且都試圖找到自己獨特的盈利路徑。

  由于大企業客戶通常每年都會有大筆經費用于企業的文化傳播,陽光導航就是試圖通過為企業制作電子內刊來切入這個市場。陽光導航已經成功地和一些企業簽約的另一個產品《陽光電視導航》則被定位為促銷品。

  Poco把目光盯向了唱片公司。上個月,Poco剛剛和飛樂唱片公司合作推出了《香香正版音樂電子雜志》。通過線上和線下(光盤)形式的銷售,與唱片公司進行利益分成。

  “互動雜志行業其實才剛剛興起”。在這個階段,市場上的玩家主要任務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一起把市場做大。ZCOM的策略就是希望通過專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迅速成為行業的絕對領導者。

  嘗試中,挑戰仍然存在。

  一方面,由于互聯網所培養起來的用戶免費享受網絡資源的習慣,電子雜志很難擺脫免費贈閱的模式。但是中國很多發行量大的雜志大都以發行收入為主,而且近幾年來我國期刊的“百萬方陣” 都沒有什么變化,因此如何在新的媒體平臺上實現雜志收入模式的轉換仍然存在相當大的變數。例如,各大雜志平臺都對電子雜志的收費有過嘗試,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堅持走收費路線的《陽光電視導航》,把目標鎖定在了企業身上,但最終成功與否也只能拭目以待。

  同時由于互動雜志和個人網站之間的合作時間也不是很長,兩者之間合作模式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還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對于傳統雜志而言,由于制作電子雜志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都不高,因此也很難保證一本有理想的傳統雜志會甘心于僅僅扮演一個內容提供商的角色。

  事實上,傳統媒體的強勢,也正是造成美國的電子互動雜志很難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arrow
arrow

    Greensp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